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
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
歐陸劇場巨人克里斯蒂安·陸帕最新作品
繼《酗酒者莫非》后,中國故事三部曲之二
歐陸劇場巨人克里斯蒂安·陸帕用劇場呈現重寫《狂人日記》,以文學劇場藝術表達的雙顛,跨越時空拷問所有跳動的心靈。
#看點一
文學名著的全新解構
《狂人日記》是我國第一篇白話小說,以文筆犀利、角度刁鉆聞名。作品通過被迫害者“狂人”的形象以及“狂人”的自述式描寫,揭示了封建禮教的“吃人”本質,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,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。“病可醫,心無治”,《狂人日記》就像是魯迅面對那個一百年前的中國,發出的一聲吶喊。
狂人心中的猜忌與不安不停地質疑著這個社會,路上遇到大學生便要問人一句“從來如此,便對么?”。封建的禮教經歷時代相傳,便永久不得停歇,就如原文中“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,還怕是已經交給他兒子了;所以連小孩子,也都惡狠狠地看我。”
吃人的事還在延續,而“你們要曉得將來是不容得吃人的人”不僅是喊給陳老五那伙人聽的,更是想要喚醒不知還存不存在的那些“沒有吃過人的孩子”,魯迅透過狂人的嘴喊出救救孩子的呼聲,堅定地認為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??戳T《狂人日記》,或許你也不禁捫心自問:從來如此,便對么?
#看點二
這部戲很“陸帕”
此番亮相的《狂人日記》是驅動傳媒攜手歐陸劇場巨人克里斯蒂安·陸帕傾力打造的“中國故事三部曲”之二,劇目延續了其一如既往的風格,為觀眾提供一種體驗,一種令人深思的力量。他認為,只有痛苦才會讓人思考,而戲劇恰好可以給人帶來這種痛苦。在《狂人日記》中,他慢慢表達,慢慢演,就是要讓觀眾與他同頻,引導觀眾在“放大鏡下觀察生活細節”。
字句斟酌的日記、不知所云的夢境、犬吠聲、水滴聲……舞臺上處處荒謬,卻又盡是寓言。陸帕想告訴觀眾的不僅是文學巨匠的警世恒言,更是來自于每一個庸常生活細枝末節的體驗。
#看點三
他們讓《狂人日記》豐滿立體
與狂人氣質底色相同的樂曦、“憑空捏造”的嫂子梅婷、猶豫深沉的講述者陶海、再度與陸帕重回戲劇“烏托邦”的哥哥王學兵、“精神不死”的“90后”戲骨李濱……《狂人日記》中,人物雖似曾相識,但都被導演重新賦予了哲學性格。他們在陸帕的舞臺魔法中鮮活生動,支撐起了《狂人日記》的整個精神世界。
陸帕曾說:“劇場必須比生命更真實,它不僅意味著幻覺,由于劇場,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沒有看到的,因為生命消失了。生活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次,在我們了解它之前,那一刻消失了。”他尤其擅長打破文學和戲劇的間的“墻壁”,“陸帕把戲劇從文學中解放出來,并以最純潔的形式揭示了戲劇本身:一個關于人與人之間處境的,催眠心理狀態的非敘事劇。”
如今,《狂人日記》的旅行正在繼續,從北到南,它始終是一個激蕩人心的文化事件。
#已開票場次:
(試演)5月29日、30日 蘇州灣大劇院-歌劇廳
(世界首演)6月10-12日 阿那亞戲劇節A劇場